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建设正从传统的硬件设施完善转向以儿童需求为核心的系统化改革。通过户外环境改造、课程体系优化与校园文化营造三大维度的创新实践,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户外环境改造:打造自然与功能融合的成长空间
1. 草坪扩建与地形重构

以九亭第五幼儿园为代表的实践案例中,通过保留大面积草坪、去除灌木隔离带,构建出“一坡一沟壑”“一米一生态”等多样化地形。这种改造不仅拓展了儿童奔跑、攀爬的物理空间,更通过自然高差设计激发幼儿的平衡感与空间感知能力‌。例如,通过挖坑填土形成的微型沟壑,成为儿童模拟自然探险的天然教具,促使其在游戏中建立风险预判意识‌。

2. 多元活动场景的有机整合

花园幼儿园提出“有限空间,无限可能”的理念,将户外场地划分为沙水区、种植园、艺术角等主题区域。沙池与压水井的组合设计,让幼儿在玩沙过程中自主探索水流动力学;而“一米菜园”则通过播种、养护等实践,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和生态责任感‌。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更将运动器械下的闲置空间改造为沙水活动区,实现功能叠加与资源利用最大化‌。

3. 儿童参与式环境设计

杭州路第二幼儿园在改造中引入“儿童议事厅”机制,通过圆桌会议、画语解读等方式收集幼儿意见。例如,托班户外场地的软质地垫铺设、低矮攀爬架设置,均源自儿童对安全性与趣味性的直接诉求‌。这种“把设计权交给孩子”的模式,使环境真正成为支持儿童自主探索的“能量场”‌。

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三健”核心的素养培育路径
1. 体健:户外两小时运动计划

九亭第五幼儿园以每日户外两小时为支点,开发出“山坡冲刺”“丛林障碍赛”等特色活动。通过动态调整运动强度与复杂度,帮助幼儿在挑战中提升心肺功能与肢体协调性。数据显示,实施该计划后,园内幼儿体质达标率提升23%,意外伤害率下降15%‌。

2. 行健:生活化社会实践课程

庙镇幼儿园将“田野厨房”纳入课程体系,幼儿通过采摘野菜、使用木质厨具等环节,学习食材分类与简单烹饪技能。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体验式学习,不仅强化了动手能力,更在协作中培养了责任意识与社交礼仪‌。花园幼儿园的“趣玩花园”地图设计项目,则让幼儿在规划游戏路线过程中,建立空间逻辑与团队决策能力‌。

3. 心健:情感支持与心理韧性培养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创设“健康中心”,通过安全主题体验活动帮助儿童识别情绪、掌握应急技能。例如模拟火灾逃生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烟雾走向并制定撤离方案,在情境演练中提升抗压能力‌。部分园所还引入“一对一倾听”机制,教师每日记录儿童情绪变化,建立个性化心理支持档案‌。

三、校园文化营造:“五悦”理念下的生态育人体系
1. 悦动文化:激发身体潜能

通过晨间律动操、节气主题运动会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运动健康相结合。如春季“播种跑”活动中,幼儿需完成跨栏、运苗等任务,在竞技中理解农耕文化内涵‌。

2. 悦美文化:滋养审美素养

庙镇幼儿园的“美润童心”计划包含自然材料拼贴、光影艺术创作等内容。幼儿利用落叶、石子等自然物制作装置艺术,在美育过程中深化对生态环境的认知‌。

3. 悦思文化:培养探究精神

“为什么沙水区的管道总是堵塞?”“菜园的番茄为什么长不大?”——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式学习,引导幼儿建立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链条。部分园所还设立“自然笔记站”,鼓励儿童用绘画、符号记录动植物生长规律‌。

4. 悦群文化:构建社交共同体

花园幼儿园的“儿童议会”制度赋予幼儿活动策划权。在“六一游园会”筹备中,大班儿童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分配角色,中小班幼儿则通过投票选择参与项目,形成混龄协作的社交模式‌。

5. 悦享文化:深化家园共育

通过亲子自然工坊、家长安全督导员等机制,将校园文化延伸至家庭场景。杭州路第二幼儿园的“家庭健康角”项目,指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制定运动计划、布置健康饮食角,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

当前幼儿园建设的创新实践表明,高质量教育需突破空间与课程的割裂状态,构建“环境-课程-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通过尊重儿童主体性、强化自然交互体验、深化家园社会协同,学前教育正朝着“让每个角落都育人,让每个瞬间都成长”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一过程中,教师从环境的设计者转变为观察支持者,幼儿园从教学场所升华为生命成长的生态圈,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